树叶啦

高三地理复习知识点归纳:高频考点梳理与解题技巧详解

  高三地理复习作为文综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以课本为根基,结合个人笔记、过往试卷,精准梳理薄弱环节与现存问题,搭建起逻辑清晰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高效提升应试能力,从容应对高考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考查。

  一、地图判读核心技巧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 “第二语言”,准确掌握判读技巧是解答地理问题的基础。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时,指向标箭头始终指向北方,这是判断方向的核心依据,不可混淆为其他方位。在经纬网地图上,需遵循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的法则,且方向判断需以劣弧为基准;若经纬线呈现直线形态,也可辅助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简易法则,但不可作为唯一依据。进行比例尺换算时,务必保证实地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避免因单位混淆导致计算误差。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河流流向,需把握一个关键规律: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实际流向恰好相反。这是因为河流多发育于山谷之中,而山谷处的等高线会向海拔高处凸出,顺着凸出方向的反方向,便是河流的流淌方向。

  地方时与区时计算中,要明确两个易混点:北京的地方时是 116°E 经线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 120°E 经线的地方时);计算时需先判断两地东西位置关系,遵循 “东加西减” 原则,同时留意是否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 —— 向东跨越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向西跨越则日期加一天。晨线与昏线的判断需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为昏线。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最短距离,需选取通过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这是因为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路径为大圆劣弧。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是两个不同概念,正午太阳高度特指地方时 12 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呈负相关: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物影越长。判读光照图与统计图时,需整合图中关键信息 —— 光照图中的晨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夜半球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纵坐标含义、数值变化趋势等,通过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南北半球季节存在 “月份相同、季节相反” 的特点,如 7 月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则为冬季。

  二、晨昏线与经纬线的关系解读

  在掌握地图基础判读技巧后,晨昏线与经线、纬线的关系判断是光照图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从晨昏线与纬线相交情况来看,若晨昏线通过南北两极,可判断该日为 3 月 21 日或 9 月 23 日前后,即春分日或秋分日;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昼,则该日为 6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进入夏季,南半球为冬季;若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夜,则该日为 12 月 22 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进入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从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推算昼长和夜长,计算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找出该地所在纬线圈与晨线、昏线的交点,两点间跨越的经度差除以 15.所得结果即为该地昼长;若图中仅绘制昼半球的一半,需先算出图中白昼跨越的经度差,再乘以 2.之后除以 15.方可得出该地实际昼长。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

  大气受热过程是气候相关知识的基础,其能量传递逻辑清晰,核心原理可梳理如下。

  大气受热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其波长范围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大气的受热过程可概括为 “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前,会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这种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形式 —— 如臭氧吸收紫外线、云层反射部分可见光、空气分子散射蓝紫光等,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晴朗天空呈蔚蓝色,便是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大气削弱作用的强弱与太阳高度角密切相关,不同纬度太阳高度角不同,削弱程度也存在差异。

  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依赖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会释放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成分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大气会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四周释放能量,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被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实现对地面的保温。生活中,霜冻多出现于晴朗夜晚,正是因为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快;而阴天日温差较小,也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均较强有关。大气的保温作用不仅能减小气温日较差,更能保证地球表面维持适宜的温度,维系全球热量平衡。

  四、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方法

  等太阳高度线图是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区域分布的图形,本质上可看作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其判读需把握核心技巧,兼顾细节差异。

  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主要涉及太阳直射点经纬度判断、各地地方时推算、太阳高度比较、昼夜长短变化及相关地理现象分析等内容。具体判读时需注意以下几点: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2 时,所在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通常情况下,图中最大的圆圈为太阳高度 0° 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此时图中所示半球为昼半球,太阳直射经线以东的大半圆为昏线,以西的大半圆为晨线;若图中最大圆圈未标注太阳高度 0°,则该圆圈并非晨昏线,图示仅为昼半球中太阳高度较大的部分。

  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而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赤道除外),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差值。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北端为北极,南端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位于直射经线北端的南侧,北极点与该北端的距离等于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中不会出现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极点位于直射经线南端的北侧,南极点与该南端的距离等于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中不会出现北极点。

  五、经纬线与地图基础规律

  经纬线是构成地图的基本要素,掌握其性质和判读规律,是开展地理空间分析的前提。

  经度递变规律为: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为东经度,向西度数逐渐增大的为西经度。纬度递变规律为:向北度数逐渐增大的为北纬度,向南度数逐渐增大的为南纬度。纬线的形状为互相平行的圆圈,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长度逐渐缩短。所有经线均为连接南北极点的半圆,且长度相等。

  东西经的判断可结合地球自转方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数值增大的为东经,数值减小的为西经。南北纬的判断可依据度数变化趋势:度数向北递增为北纬,向南递增为南纬。东西半球的划分以 20°W 和 160°E 为界,20°W 向东至 160°E 为东半球,20°W 向西至 160°E 为西半球。判断东西方向需遵循劣弧定律,例如东经 80° 位于东经 1° 的东面,同时位于西经 170° 的西面。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存在关联:相同图幅下,比例尺越大,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地图上方向的确定需根据地图类型调整:普通地图可参考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则以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等值线的疏密程度反映地理要素变化幅度: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河流存在关联: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向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的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流向一致,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相同。

  六、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分析全球昼夜长短变化,需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为核心视角,结合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割关系展开,才能准确把握其动态变化特征。

  昼夜长短的变化可通过生活体验感知,而在光照图中,需通过晨昏线切割纬线圈的比例来判断。晨昏线由太阳光线决定,且与太阳光线垂直。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会发生偏转,与不同纬度的纬线圈相切(相切纬线圈的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全球昼夜长短随之产生规律性变化。

  二分日(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所有纬线圈垂直并平分纬线圈,此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 12 小时。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此外,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角,也能直观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与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和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密切相关,其规律可从纬度分布、季节变化和计算方法三方面梳理。

  从纬度分布来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从季节变化来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则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则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从计算方法来看,正午太阳高度可通过公式计算:H=90°-|α±β|。其中,H 为正午太阳高度,α 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β 为所求地点的纬度。若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公式中取 “-”;若位于不同半球,则取 “+”。

  此外,关于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热带)会出现两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的地区,一年中会出现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太阳直射现象。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直接相关,白昼变长时,日出时间提前,日落时间同步推迟;太阳高度角与物体影子长度呈负相关,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影子越长。

  八、热力环流的性质与特点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其形成与近地面冷热不均密切相关,掌握其性质特点是理解风、锋面等天气现象的基础。

  水平方向上,相邻地面受热较多的区域,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气旋),该区域多阴雨天气;相邻地面冷却较快的区域,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反气旋),该区域多晴朗天气。垂直方向上,气温和气压的分布呈现规律变化: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同时空气密度减小,气压也随之降低。

  不同来源的气流,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来自低纬度的气流,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多为暖湿气流;来自高纬度的气流,温度较低,湿度较小,多为冷干气流;来自海洋的气流,携带水汽较多,性质偏湿;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水汽含量少,性质偏干。当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时,会形成锋面,锋面附近常伴随阴雨、大风等天气现象。